在汽車音響行業(yè)十多年中,遇到最多人對我提問的一個問題---老鬼??!什么音響最好,我無法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,只能說,適合你風格的音響是最好的,因為每個人的喜好、文化、性格等等諸多因素都不相同,而音響有因品牌眾多,每個國家的文化背景又有極大的差異性,即使英、法、德比鄰,音響的風格卻有加大差異,下面我把自己對音響的一些粗淺了解,做個簡約介紹,希望對改音響的車主有點幫助。有說錯的敬請多多包含。
世界分東西方,地球分南北極,由于區(qū)域性文化差異,每個地區(qū)每個國家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,因而音樂就形成了多流派,世界幾個主要音響生產(chǎn)國,所制作生產(chǎn)的音響器材,具有不同的音樂流派風格,比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幾個流派:以英國、法國、丹麥、意大利、德國、瑞典和以高檔極品的瑞士形成的歐洲流派,以美國、加拿大為主的北美流派,以日本,臺灣、韓國、中國為主的亞洲流派。
下面簡單的用幾個有代表性的音響流派做個簡介:(本文不針對任何品牌,以制造國的音響為例,其中幾個具名的品牌只是加以說明,有說得不對的地方敬請多多包含和諒解。)
英國聲--以表現(xiàn)溫暖,感性,貴氣為主體的英國音響,俗稱“英國聲”。音色柔和、細膩、溫暖,中高頻表現(xiàn)出色,聲音富有彈性,音樂感濃郁,頗具貴族紳士風度,而且長時間近距離聆聽也不會感到疲倦,特別適合聆聽古典音樂、管弦樂、輕音樂和美聲歌曲等藝術類作品。
弱點,在聆聽大動態(tài)音樂時不如美國流派,瞬間響應較慢,效率也相對較低;功放的推動功率要足夠才能充分發(fā)揮其潛力。
德國聲--以精準、扎實、控制力強、還原度高為主體的德國音響,俗稱“德國聲”,音色細膩精準,平衡性好,低頻線性好而富有彈性,瞬間響應快,功率儲備大,適合聆聽大動態(tài)交響樂,鋼琴、打擊樂、電聲、歌劇、搖滾樂。不足之處過于嚴謹,如穿上一套嚴謹?shù)奈餮b參加學術會議,當然,一套好的德國音響,嚴謹成分銳減,由于其具備了高精準、大動態(tài)和瞬態(tài)反應快,音樂的生動感更活躍,是難得的全能冠軍,如“柏林之聲”“MBL"“海螺”。
丹麥聲--以表現(xiàn)現(xiàn)代流行音樂為主體的北歐風格的丹麥音響,俗稱“丹麥聲”。特點在英、德之間,既吸收了德國動態(tài)大、瞬態(tài)好的優(yōu)點,又汲取了英國人非??季康囊粝浣Y構與特點,屬于兼容性音響。它們的聲音表現(xiàn)比較均衡,聲色純正而樸實,解析力高,沒有過多的渲染,素有中性之稱,對于不同類型的音樂部有很大的寬容度。由于力求忠實地反映原聲,沒有過多的渲染,有些人嫌其音色不夠溫暖、較刻板、不耐聽,畢竟有修飾的事物常常更討人喜歡。
法國聲--以表現(xiàn)爵士樂、鄉(xiāng)村音樂歌曲為主題的法國音響,俗稱“法國聲”如橄欖般越聽越有味,需要慢慢品嘗個中滋味,極富感染力。特點是高音穿透力強,中音平和,低音真實,適合聆聽古典、西洋樂器,女高音,鄉(xiāng)村民謠,弱點:不適合聆聽大動態(tài)音樂。
美國聲--以表現(xiàn)搖滾音樂為主體的美國風格的器材,俗稱“美國聲”。講究氣勢、力度和氣魄、低頻震撼勝人一籌,瞬態(tài)響應好,輸出功率大,動態(tài)范圍寬,速度快,沖擊力強,聲音緊張而富有刺激,聽起來強勁而豪爽,屬粗線條風格,如美國橄欖球運動。這些特點使得它們在重放搖滾音樂或電子音樂時有上佳的表現(xiàn),特別擅長營造氣氛,為追求感官刺激和效果渲染的發(fā)燒友所津津樂道,也較適合家庭影院使用。但在管弦樂的表現(xiàn)方面,它們的質(zhì)感與透明度不夠理想,音色上面顯偏冷、偏硬,缺少人情味,用其聽優(yōu)雅音樂時,缺少真實感和細膩度,聽久了會煩躁,發(fā)燒友長稱之為“娛樂性有余,欣賞性不足”入耳度差。
注:美國“美景圖”是美國音響之另類,完全是英國法國的混合體,聲音充滿貴氣。
日本聲--以平衡而中庸為主的日本音響,俗稱“日本聲”日本音響的商業(yè)味濃,以新穎外觀和功能多迎合消費者的心理,內(nèi)部設計精密復雜卻用料一般,求全的設計失去了音響應有的個性,音樂味不足,難以再現(xiàn)音色的豐富色彩和微妙變化,自然乏味而無感染力,顯得有些呆板而無生氣。
從技術指標上看,音色的不同主要取決于聲音的頻譜特性的差別。理論上,音響的頻率響應曲線越平直越佳,但實際上一個頻率響應平直的音箱其聲音未必就動聽。大多數(shù)音響都在某些頻段曲線有起伏,不同的品牌曲線的形狀有所不同,這正是形成不同聲音風格流派的原因。美國流派講究各個頻段的聲音均表現(xiàn)突出,高音爽朗,中音明亮,低音強勁,不大講究頻率均衡。英國流派則著重各個頻段聲音之間完美不脫節(jié)的柔和,高音圓潤,中音甜美,低音深沉。
注:本文版權歸360汽車網(wǎng)以及本文作者所有,如需轉(zhuǎn)載請保留出處及鏈接!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網(wǎng)友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