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媒體遭遇經營危機,似乎已是一個共識,而這里的傳統媒體,不僅僅指代報紙、雜志以及大部分電視臺,同時也包括了門戶網站等看起來還比較新的互聯網媒體形式。
有趣的是,傳統媒體之中,有一個是在銷聲匿跡的情況下得到了爆發(fā)式增長,卻也在今年意外遇到了危機——這就是電臺。
電臺的潮汐起落
首先讓我們看看,電臺為何能夠在近幾年復興?這與電臺聽眾數量和汽車保有量息息相關?!盾囕d系統設計新說》中提到:車內空間是一個信息孤島,信息的傳播方式只能通過“聽”來實現,所以電臺幾乎以壟斷的方式把持著汽車用戶。而隨著2009年~2012年中國汽車銷量井噴,年銷量從900多萬輛瘋漲到接近2000萬輛的規(guī)模,從而累積了大量的汽車用戶,電臺也自然成為廣告新寵。
一組對比數據可以印證這一判斷:在2009年時電臺大概廣告總量僅為133億,份額僅占整個廣告投放市場的5%,可謂是媒體之中的弱勢群體;而從2010年開始,汽車電臺的廣告刊例增幅一直保持在了兩位數增長,分別為:2010年的33%、2011年的28%以及2012年12.9%。雖然這三年增幅存在下滑,但是考慮到2009之前基數偏低,因此其絕對量依舊可觀。
只是,電臺的好日子在今年卻遭遇了寒冬,根據2013年1~9月的投放數據顯示,電臺廣告花費同比下跌3.2%,出現了近年來的首次下跌。
這又是為什么呢?汽車保有量的持續(xù)攀升不是應該讓電臺的傳播范圍更加廣闊嗎?對此,有觀點認為:
在電臺媒體減少的廣告中,有60%是來自汽車(37%)與醫(yī)藥(23%)兩個行業(yè)的減投貢獻。汽車廣告的減少與較多的廣告向電視,以及網絡等新媒體轉移有關,而受嚴打影響醫(yī)藥廣告大幅減少。
這里說出的是電臺下滑的表象,但是從深層次看,汽車廣告的轉移投放更大原因在于傳播效應不明顯和銷售轉化率,而這兩點也正是紙媒遇到的問題,甚至在某些層面上,電臺比紙媒更加嚴峻。
實際上,電臺的增長達到峰值有其必然性。
首先電臺的形態(tài)以區(qū)域覆蓋為主,無論是節(jié)目內容還是與聽眾的親近度都很難跨越地域障礙,即使有蜻蜓FM、新浪微電臺在內的互聯網播放APP也無法充分拓展用戶群體。
其次,汽車用戶對電臺廣告的播出頻率非常敏感,電臺過于碎片化的趨勢也成為了汽車用戶拋棄電臺的原因之一。
車內媒體變革:新的分發(fā)平臺下的內容自主制作
電臺或許會面臨凋零,但車內“信息孤島”的環(huán)境并沒有改變,用戶的需求依然存在,只是用戶的使用習慣開始在移動互聯網技術中被改造了。
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,汽車用戶在開車時的需求是什么?
電臺被汽車用戶收聽的原因并不是因為節(jié)目好聽,而是因為駕駛者開車的時間并不固定,很多時候駕駛者在駕駛過程中需要一個“伴隨者”。“伴隨媒體”的特點也解釋了各地的音樂臺、交通臺收聽率更高的原因,用戶可以隨時介入節(jié)目,同時也限制了電臺對節(jié)目內容的打造。但是,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介入,車內媒體就解決了用戶收聽不固定、節(jié)目內容碎片化、節(jié)目類型被固定的幾個難點,電臺模式開始被完全顛覆。
車內媒體被移動互聯網技術改造的一個明確方向是借助新的分發(fā)平臺實現內容的自主制作,這就類似于博客、微博、視頻網站平臺,可以提供信息發(fā)布和信息聚合的平臺??梢哉f,車內媒體的變化就如同以前我們閱讀報紙,信息內容被報紙所限制,但現在我們卻選擇手機客戶端看我們自己篩選過的新聞內容。
這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應該算是Podcast播客。這個由蘋果所主導的平臺可能并不為很多中國消費者所熟悉,使用頻率也不高。
早在2010年之前中文的Podcast節(jié)目都非常少有,不過現在卻因為iPhone這樣的智能手機普及讓Podcast逐漸熱鬧起來。顧名思義,Podcast可以理解為在iPod上的廣播,得益于蘋果的內置程序和iTunes實現訂閱、收聽和自動下載,幾乎完全的智能化,你所要做的只是確定你喜歡聽什么。
現在Podcast除了一些直接翻錄的廣播節(jié)目外,也擁有眾多類似于自媒體的專業(yè)節(jié)目,涉及IT、旅游、電影、音樂等領域。這些自制節(jié)目的優(yōu)勢在于,主持人的專業(yè)水準要比一般的廣播主持人更強,討論的思維深度更吸引人,由用戶選擇,收聽更自由。
當然,Podcast出現的目的并不局限于車內媒體,它更廣泛的意義在于實現了對于碎片化時間的收集,能夠提升收聽效率,比如坐車、排隊、鍛煉等時間都能夠進行節(jié)目收聽。而具體到車內環(huán)境來講,Podcast相比傳統電臺具有更多的先天優(yōu)勢,特別對于以內容為中心的制作團隊,可以給媒體創(chuàng)業(yè)者們提供新的思路,從而逐漸領跑車內媒體。
其實,中國創(chuàng)業(yè)者們并非沒有跟進,考拉FM和喜馬拉雅兩款都是近期很熱的播客App,只是相對于在蘋果光環(huán)下的Podcast,這兩款App似乎還并不成熟。從使用體驗上講,考拉FM雖然由汽車業(yè)內著名的車語傳媒打造,但是更像是一個廣播節(jié)目翻錄平臺、離線使用也并不理想;而喜馬拉雅則是基于社交屬性,內容制作簡單卻并不專業(yè),更像是一個語音版微博。不過,從方向上看,這樣的播客程序在未來會得到很大的發(fā)展,并且也能夠很快的找到適合自己的商業(yè)模式。
另一方面,雖然車內媒體正在被改造,但是用戶的使用習慣的改變卻不是一日之寒。例如,用戶篩選出感興趣的節(jié)目,認真去收聽,這在獨自開車的時候,可以收到很好的收聽效果,但一旦車內成員超過兩個,此時就要考慮節(jié)目內容是否能夠被大家接受。
還有一個問題是,車內媒體的快速變化,連汽車自己也感到了不適。比如節(jié)目需要通過AUX接口進行播放,車內卻找不到AUX接口;而更有可能是通過USB連接后只有iPod的輸出,不能輸出App的音源。
不過可以明確的是,在車聯網時代,汽車中控智能化潮流會來得比想象中更快,硬件不會成為限制車內媒體轉型的障礙。甚至隨著車聯網進程的加快,車內新媒體將直接駐扎在汽車內部替代傳統電臺或音樂播放器,成為車內孤島上最大的內容載體。